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手機選單
:::

歷史沿革

    *梓官 
    鄭成功渡台後,有福建漳州人姓王名梓者,與鄭、蔡、歐、蘇等各族姓,卜居於梓官地區而成一社,其中以王姓勢力較大,於是王梓被社眾尊稱為「梓官」,梓官地名因此而得名。民國八年,通往阿公店(即今岡山)的輕便鐵道舖設完成,西元1929年,汽車道路開通後,交通逐漸便利,人口戶數才因此顯著增加。

    *淵官 
    即今之同安里的淵官庄,此地開化最早。明永曆年間,有福建舉人李淵來此定居,三百多年來,該地居民仍以李姓為主,李淵來此經農兼營糖業,土地耕作佔有半個梓官區的面積,財勢與權勢和梓官的王梓不分上下,李淵因此被尊稱為「官」,而淵官地名係由此而來。

    *同安里 
    即今之同安里。距今二百年多前,有福建同安縣林、許、蔣姓等遷此定居,以後接著有張姓及其他姓氏相繼而來,從事農耕工作,彼此和睦相處,安居樂業,村民共同協力,謀求發展,而稱該部落為同安里,以示相安共居之意,也以祖籍地為念,同安厝地名因此而得名。

    *大舍里 
    定居淵官的李淵,有長子李日光,召集他鄉農民在大甲舍地區協助父親開墾農田,種植甘蔗,人口逐漸增加,定居後另成一個部落,因李日光是李淵長子的關係,所以該地居民尊稱李日光為「大舍」,而「大舍」的土地最多,在當時可說是富甲一方,所以又加上「甲」字而稱「大舍甲」,大舍甲地名因此而得名。民國卅四年設村時,簡稱大舍里。

    *赤崁 
    鄭成功渡台後,有福建劉、郭、李、王各姓數十人隨之移台來此定居,經營農漁業,當時各部落的地形高低不平,地質呈赤紅色,又成波浪形,部落地名因此而稱赤崁。現赤慈宮前有赤崁港口,設有「糖 」製糖,由此港口運銷福建。

    *蚵子寮 
    距今二百多年前,現在的典寶溪下游內海一帶,盛產蚵類。清康熙年間,有福建曾、黃兩姓及漳州蔡姓人家移台來此,以典寶溪出口處分北、南定居,並以插蚵為業,該地因此得名。又因該地居民分北、南而居,南邊居民部落稱為下蚵子寮,北邊部落就稱為頂蚵子寮。下蚵子寮本來有一百五十多戶住家,後於西元1910年的一陣暴風雨及海水倒灌侵入後,該地內海地盤流失,因此有十多戶人家移往左營庄援中港居住,更且在西元1932年十一月,於管轄區變更時,有二十多戶住家,被編入左營庄。

    *茄苳坑 
    即今之茄苳里,合今之茄苳坑及典寶而得村名。距今一百七十多年前,有福建居民來此定居務農,最初有一棵茂盛的茄苳樹為標誌,又該地有高低湖坑,因而地名稱為茄苳坑,當時舊名典寶之部落與之鄰接。當中曾一度衰落,病疫流行,後經改善環境衛生,才又恢復原有盛況。

    *典寶 
    典,故事、古典也。寶,寶物、珍貴物品。古典的珍貴物品稱為典寶。緣有清道光年間,福建泉州府的曾、洪、郭、林等先民,移居典寶東邊(即現在天順木業公司西邊附近)當中栽種一棵芒果樹,長年生長,枝葉茂盛,莖幹碩大,根部並有打結形狀皮層,纍纍相疊,蔚為奇觀,前往觀賞者不絕於途,咸認是地上一塊古珍寶物,於是鄰里民眾均呼應去看古典寶物,典寶地名因此而得名。

    :::
    ▲開啟 ▼關閉